笔趣阁

笔趣阁>青山纸业跌2.70% > 499后会有期(第1页)

499后会有期(第1页)

亥时,京城沉寂下来,仿佛随着仪仗离去,把喧嚣也一并带走了。

一队人马从太液池疾驰而出,在东江米巷的会同馆门前停下,会同馆熄了灯,似乎早已人去楼空。

为首者翻身下马,大步走进馆内:“殿下可以。。。

夜色如墨,沉沉压在双名书院的屋脊之上。风从东南来,带着海的气息与春末的微凉,在檐角铜铃间穿行,发出细碎而清越的声响。这铃声不再只是孩童诵读时的节拍,它已成了一种暗语??一种属于记忆的警觉。

谢明远未眠。

他独坐于述心亭内,面前摊开的是刚刚送来的《遗民纪》初稿。纸页泛黄,字迹各异:有老者颤抖的手书,有少年工整的抄录,甚至夹杂着几片布帛、竹片,上面用炭笔或血痕写下只言片语。每一页都像一块拼图,拼凑出被岁月掩埋的真实。

第十根石柱静默矗立,其上“众口为史,民心即碑”八字在月光下隐隐发亮,仿佛仍在呼吸。谢明远伸手轻抚那篆文,指尖触到一丝温热??不是幻觉。自从那日大议之后,石柱便时常如此,似有无数亡魂之息渗入其中,使之活了过来。

“你们还在。”他低语,“我听见了。”

忽然,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,轻却坚定。是念安。

她穿着素白忆师袍,发间别着一支紫竹笔,身后背着一个藤编小匣。走近时,她跪坐于谢明远对面,双手奉上那匣子。

“这是今日清晨,一名游方僧人留下的。”她说,声音平静,却藏不住眼底的波澜,“他说,他在北境雪岭中修行三年,某夜梦见十二人立于风雪之中,手持残卷,齐声诵读《北烬录》。醒来后,他在岩缝里发现了这个。”

谢明远缓缓打开匣盖。

里面是一块冰封的纸团。千年寒冰未化,晶莹剔透,将那张焦黄纸页完好保存。他取出手炉微微烘烤,冰层渐融,纸页展开,墨迹赫然浮现:

>**《北烬录?补遗》**

>

>“吾等虽死,志不灭。裴照临终前夜,以骨为笔,血书三行:

>

>‘灯可熄,不可辱;

>史可焚,不可伪;

>心若存,火自燃。’

>

>次日晨,十二具尸身皆面向南方,手握空册,唇含微笑。守窑童子冒死藏此遗言,埋于冻土之下。今世若有识者,请代我们,向后来之人问一声好。”

>

>??佚名幸存者记

谢明远闭目良久,喉头滚动,终是一声长叹。

“他们知道我们会来。”他说,“他们一直等着。”

念安点头:“不止他们。昨日西陲传来消息,‘正言司第七执笔’的后人找到了第一处藏律之地??就在当年官府修建的祭天台地基之下。那些条文,竟比现行法典早一百二十年,且更为公正详尽。更惊人的是,其中有三条,正是陆昭先生曾在讲学中提及的‘古制三义’。”

谢明远睁开眼:“所以他并非凭空推演……他是记得。”

“是。”念安轻声道,“他记得的,不只是故事,还有整个被抹去的时代。”

两人沉默片刻,唯有风过铃响,如诉如泣。

“老师,”念安忽而抬头,“我想去西域。”

谢明远并不惊讶,只是看着她:“为何?”

“因为阿无。”她说出这个名字时,语气极轻,却又极重,“那支商队老者带走的陶壶,样式与陆昭先生手中那只一模一样。而据怀音塾近年收集的口传资料,阿无并非只是一个流浪茶贩。他曾是宫中‘御忆局’的外臣,因拒绝篡改先帝遗诏,被贬出京,流放极西。他一生行走万里,只为把真相泡进茶里,喝进百姓口中。”

谢明远眸光微动:“所以那壶茉莉茶……从来都不是解渴之物。”

“是火种。”念安说,“每一口,都在人心深处点了一盏灯。陆昭先生喝了那壶茶,才有了南行的决心。而如今,那壶又往西去了。老师,我不能让它独自漂泊。我要追上去,接过它,再传下去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