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知道,这场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。
仍有数百万人心中埋着“钟声”的种子,仍有人会在深夜突然惊醒,怀疑眼前的世界是否真实。但只要有人愿意倾听、陪伴、引导,这些裂痕终会被时间与理解填平。
就像他自己一样。
***
深秋时节,守界院召开年度评议大会。陆知寒以“特聘顾问”身份列席,却未穿官服,只一身素麻长袍,腰间悬着那枚破损的铜镜碎片。
会上,多位长老提议重启“导梦技术军事化项目”,理由是:“若能掌控归梦之力,便可操控百万人心,平定叛乱、安抚灾民、甚至预演未来战局。”
争论激烈之时,陆知寒起身,将铜镜碎片置于案上。
“诸位见过做梦的人吗?”他问。
没人回答。
他继续道:“我在梦里见过林晚,她说她等我。我也差点信了。可如果我把那种力量交给朝廷,你们猜会发生什么?明天就会有将军让士兵梦见阵亡的战友对他们说:‘别逃,死在这里才是荣耀。’后天就会有官员让饥民梦见粮仓对他们喊:‘忍耐吧,来世会有饭吃。’”
他环视众人,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:“共情不是武器。悲伤不该被利用。我们守护的不是秩序,而是人心最后一点真实的温度。”
全场寂静。
最终,提案被搁置。
散会后,一位年轻女学员追上来,递给他一封信。信封上无字,但火漆印是一朵小小的槐花。
他认得这印记。
打开一看,只有寥寥数字:
>“我在西漠找到了一处遗迹,疑似初源灵修者的日记残页。其中有句话提到了你。
>??沈。”
信纸背面附了一段拓文,墨色斑驳,字迹古拙:
>“吾以魂核育火种,非为永生不死,只为一问:若世间最痛者,亦能怀抱光明前行,那这苍茫大地,是否还有救?”
>
>“今见一少年,眉间有霜,眼中含火,独行于断梦之间。彼虽不知归处,却始终未弃良善。吾愿以此问作答??有。”
陆知寒读完,久久伫立檐下。
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,为什么当年那位灵修者宁愿自裁也不愿毁灭闭环。因为她早已预见:总会有一个人,踏碎梦境,穿越悲恸,依然选择相信光的存在。
而这个人,恰好是他。
***
冬至那天,陆知寒独自登上昆仑墟旧址。这里曾是守界院最初的发源地,如今只剩断柱残碑,掩映在风雪之中。
他在一块倾倒的石碑前停下,拂去积雪,露出刻痕:
>“守界者,不争天地权柄,不掌生死轮回,唯守人心不失,梦醒有度。”
他盘膝坐下,取出沙漏。水晶早已黯淡,黑白沙流近乎停滞。这是沈知微留给他的最后信物,如今使命已尽,即将归于尘土。
他轻声说:“我做到了。”
风穿过碑林,发出呜咽般的回响。
忽然,沙漏底部闪过一丝微光。一粒黑沙逆流而上,缓缓融入白流之中。紧接着,整个沙漏竟重新开始转动,速度由缓渐快,最终形成一道微型漩涡,散发出柔和银辉。
陆知寒瞳孔微缩。
这不是物理现象。